條碼支付告別“危險駕駛”
本文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作者:聶國春
條碼支付終于要和過去的“無證駕駛”揮手告別了。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配套印發相關技術規范,從額度、風險防范等多個角度進行了管理,新規自4月1日起開始實施。
華夏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竇云紅對記者表示,新規對已是遍地開花但良莠不齊的二維碼支付市場進行了正確的引導,既讓普通消費者可放心掃碼、明白消費,也讓“燒錢”“補貼”等不正當競爭頻發的條碼支付市場回歸到規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來。
掃碼支付曾一路裸奔
買菜,掃碼;交學費,掃碼;吃飯結賬,掃碼……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掃二維碼已經成為眾多消費者線下購物的主要消費習慣。
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已經有4000多萬小商家靠二維碼貼紙實現了收銀環節的數字化。不管是在餐廳買單、商店購物,還是在街邊攤販處買紅薯,都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進行支付。
然而,盡管二維碼支付場景早已延伸至日常生活的多個角落,但由于相關技術標準一直未出臺,在條碼生成機制和傳輸過程中存在風險隱患,使得監管部門對二維碼支付安全性的擔憂一直存在。
在竇云紅看來,條碼支付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資金容易被盜。條碼不僅可存儲支付要素,也可攜帶非法鏈接或程序代碼,不法分子可將木馬病毒、釣魚網站鏈接制成條碼,誘導客戶掃描,竊取支付敏感信息,從而盜取客戶資金;也可通過截屏、偷拍等手段盜取條碼支付產生的支付憑證,在支付憑證有效期內盜用資金;條碼支付對設備要求低,普通的手機攝像頭、超市簡易的收銀機掃描槍等不具備加密、防拆機等安全功能的設備均可識別條碼,易被不法分子非法改裝使用,最終導致客戶資金損失。二是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部分市場機構(特別是某寶、某信、還有部分聚合支付等)在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時,在定價和市場推廣策略中采取傾銷、交叉補貼等不正當競爭手段,濫用本機構及關聯企業的市場優勢地位,排除、限制支付服務競爭,導致支付行業無序發展和不公平競爭,擾亂市場秩序。另外,這些機構在商戶拓展過程中未履行“了解你的客戶”義務,通過“一證下機”等方式違規發展商戶,加劇了套現、二清、外包管理不到位等收單亂象,對市場可持續發展造成較大的危害。
由于未建立有效的安全措施、統一的業務規則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央行于2014年3月采取了暫停線下條碼支付業務的監管措施。
“放、管、促”三管齊下
不過,在此后的一段時間里,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的二維碼支付機構通過改造掃碼流程(如從用戶掃商家改為商家掃用戶)等方式,繼續搶占二維碼支付市場。而在互聯網巨頭的大額補貼之下,二維碼支付也逐漸為大眾所知曉。
央行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指出,隨著近年來支付標記化等技術在移動支付中的廣泛應用,客觀上提高了條碼支付的安全標準。在此前提下,央行適時推出了《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放、管、促”三管齊下,條碼支付才能迎來規范發展。
記者采訪了解到,新規立足于上述風險問題,圍繞強調業務資質要求、重申清算管理要求、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規范條碼生成和受理,以及加強商戶管理和風險管理五個方面來展開。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鷂打比方稱,《規范》是條碼支付的“駕駛證”,央行發布《規范》,條碼支付從此告別“無證駕駛”與“危險駕駛”。
分級限額防范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規范》將條碼支付分為付款掃碼和收款掃碼。“付款掃碼”是指付款人通過手機、Pad等移動終端識讀收款人展示的條碼完成支付的行為,是用戶主動掃碼付款,俗稱“主掃”;“收款掃碼”是指收款人通過識讀付款人移動終端展示的條碼完成收款的行為,是用戶被動掃碼支付,俗稱“被掃”。
具體而言,《規范》將二維碼的風險防范能力從高到低分為A、B、C、D四級,風險防范等級越高,單日支付限額就越高。其中,靜態條碼由于易被篡改和攜帶木馬或病毒,支付風險最高,風險防范等級最低,為D級,單日累計交易金額不得超過500元。
這個限額會否影響消費者的支付體驗?對此,趙鷂指出,市場統計表明,條碼支付業務量的95%是單筆500元以下的小額交易,2017年上半年筆均百元左右。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蔡洪波也表示,總體來看各項單日累計交易額度能夠有效滿足絕大部分客戶使用條碼支付進行付款的需求,基本不影響消費者使用的便利性體驗,同時也能夠顯著提高條碼支付的安全水平。
條碼支付上演“三國殺”
易觀智庫的報告顯示,2017年第二季度,在第三方支付市場上,支付寶占據53.70%的市場份額,騰訊財付通(微信支付)占39.12%,兩者相加已經占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
銀聯也在積極發力。2017年“雙12”前夕,銀聯推出銀聯版二維碼標準、涵蓋二維碼支付功能的“云閃付”APP,并推出海量優惠活動。
“支付本就是微利業務,中小支付機構無力補貼市場,站在監管機構角度,部分機構采取燒錢、補貼等方式拓展市場會加速行業分化,不利于整個支付生態體系的穩定與健康發展。”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說。
不過,在業內專家看來,雖然新規限制不正當競爭給中小支付機構帶來了利好,但移動支付領域上演的“三國殺”已經圈定了大部分的應用場景,如果未來中小支付機構不能采取補貼手段,想再打開第三方支付市場的局面將會很困難。